印章的别称
印信:政府机关各类印章和公私印章的总称。唐·元稹《东南诗赏乐天百韵》:“集盗信,传箭为符。”《元·张颠·刑部十四诈》:“中书省擒王戎省诈刻,被中书省封。”黄青任静诗《题刻堂蒲圻》:“易印伟左欣,目的是得书之意。”
钤记:一种木制印章,通常为长方形,旧时由地方长官任命的政府机构或人员使用。邓鸿的山中奇遇:“我什么都没带,只有一份安全局的讣告和一些机密文件包好绑在腰带上。”
关防:明初,布政司和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刷纸行骗。明太祖发现后,用半印刷术做了一张支票,意思是“贴身护卫”,因此得名芳官,形状很长。之后就不作为勘测用了,但形状没变,会颁给一个临时官员,甚至是巡抚、总督、总兵。明清时期,正规官员使用方形官印作为“印”,有金、金、银、铜四种不同,而临时派遣官员则使用关防,分别用银、铜制成。朱砂用于印泥,紫水用于海关保护,俗称紫花印。《文明简史》第五十四章:“北理久居中国,深知官场之情。我看过批文上印的海关抗辩,知道不错。”
图章:即书印。一般是指印章作为印章。《儿女英雄传》,第三第二回:“这三个印要等到第二年春天。”他立即在收据上盖了章,数了数,笑着离开了。
印章:殷、说汉武帝时期有此类名称,传世文物“校尉印”、“丞相印”等。据考证,这与五行学说有很大关系。”“支”、“阴”、“张”有时用来填数字。《史记·小吴集》:“官名加盖五字。”“文具过去常被印在文件上以资识别或签名,印章通常在印刷前用颜料染色。那些不沾颜料,印在平面上后会出现凹凸的叫钢印,有的是印在蜡或蜡漆或信封上的蜡印。由金属、木头、石头、玉等制成。用作信任的象征。《后汉书·公孙述传》:“刻天下牧之印,备众官百官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五章:“(他)又学会了绘画游戏,连印章都盖了。”鲁迅给王的信:“因为一本书必须登记,收信人必须用印章。”
上一条: 光敏印章如何制作和开启
下一条: 印章的演变与区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