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章的价值
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,中国的印章分为阴阳、道天地、生死、灵,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的基本要素。
印章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,战国以后开始流行。隋唐时期是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低谷,艺术水平不高。然而,印章的规则、条例和功能却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,丰富了印章的种类和文化。无论如何,印章文化一直发展到今天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密切相关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,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文化特征。在中国艺术界有着独特的魅力。
篆书,其次是隶书。汉字具有良好的意义功能和高度简洁的表达功能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,作为雕塑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,是中国书画不可分割的艺术样式。在古代,篆刻以铜、银、金、玉、玻璃为印刷材料,其次是牙、角、木、水晶。元代以后盛行石印。
在早期,印章属于国王或皇帝。而皇后的印章,字和国王、皇帝的一样,只是体积更小。在秦朝以前,官印和私印都称为“印”。秦统一六国后,规定皇帝的印章叫“玺”,臣民只叫“玺”。所以印章从来都是身份、地位、权力、等级的象征。
早的有实物的印章是战国古印,更早的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印章,有两面:一枚金片,3x3x1.8,刻有皇帝印,自称皇帝,所以规定应该和皇帝印差不多;玉,略小,2.3厘米见方,1.8厘米高,刻有玉玺。1968年,陕西咸阳刘邦岭附近出土了2.8x2.8x2厘米的皇后玺。之后印章越来越大,到了清代,十厘米见方的印章就很常见了。
作为艺术品,印章的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。一,它的外形设计,也就是纽扣的设计,铸造技巧和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巧。二是印刷文字的书法篆刻艺术。
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中国特有的艺术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印章文化和印章艺术具有物质和精神、实用和审美的多重价值。